首页 栏目 论坛活动 正文

对话炎黄国芯郭虎:国产电源管理芯片“破冰者”|小院创业者第41期


清华五道口全球创业者之【小院创业者】——聆听时代创业者的心灵回响

每一个创业故事,都是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史诗;每一次创新突破,都承载着不为人知的坚韧与智慧。【小院创业者】不止于记录成功,更愿走进创业者的精神世界,探寻那些深藏于光环背后的抉择、彷徨与觉醒。

在这里,您将感受到:真实的厚度、思想的深度、共鸣的温度,让正在攀登的创业者们发现"原来你也在经历",获得前行的精神火种。

我们相信,真正的创业启迪不在镁光灯下的高光时刻,而在那些深夜独处的自省时分。关注【小院创业者】,与清华五道口全球创业者项目一起,见证中国创新力量的生长年轮,收获属于这个时代创业者的集体心灵史。

访谈对象

C581


郭虎

全球创业者项目特别计划暨海淀区“薪火共燃”计划学员

北京炎黄国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北京炎黄国芯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10月起源于北京大学,是一家专注高可靠、高性能、自主可控电源管理芯片的中国IC独角兽/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北京为中心并陆续在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设立三分中心。

核心团队由国家(973)首席科学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国务院特聘专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电子科大等优秀校友及TI、ADI等国际资深工程师组成,拥有半导体领域全产业链全流程近20年产业化经验。两次代表北京市获得全国双创金奖向国家主要领导人做项目汇报并受邀参加国家“十三五科技成就展”,入选“中关村国际科技前沿TOP10”、德勤中国高科技高成长TOP50、毕马威“中国芯TOP50”、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TOP100”等,世界半导体大会获评“中国高可靠电源管理设计成就奖”、“中国模拟芯片标杆企业”等多项殊荣。

公司获知名VC、上市公司、产业方多轮数亿元战略投资,目前主要产品包括线性稳压器、开关稳压器、电机驱动、功率器件、集成功率模块等,多款产品填补国内空白部分产品国内唯一,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核工业、高端装备、汽车电子、新能源、工业、电网、5G、IoT等市场。

创业初心与背景

Q:你最初是如何想到要创业的?是什么契机或经历促使你决定投身这个领域?

我走上创业路,最早的萌芽其实在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读书时就埋下了。学生时代的我对科技创新特别痴迷,总觉得技术能真正改变些什么,所以主动参加了不少创业大赛。记得当时代表学校拿了全国金奖,那种把技术想法落地、得到认可的感觉,让我特别有成就感,也悄悄萌生了“以后要自己做一番事”的念头。

本科毕业后,我先去了金融机构工作了3年。这段经历没让我远离技术,反而让我学会了从市场和资本的角度看问题——原来再好的技术,也要找对需求、摸透行业痛点才能真正有价值。也是在这段时间,我开始关注芯片领域,尤其是宇航和高可靠领域的电源管理芯片。当时我国航天等特种领域对这类芯片需求特别大,但几乎全靠进口,一旦国外断供,整个产业链都会受影响。这种“卡脖子”的困境,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2016年从北大毕业后,我没选择大家眼里“安稳”的高薪工作。一方面是学生时代的创业热情一直没灭,另一方面,我清楚地知道国家需要自主可控的芯片技术。当时和两个朋友一拍即合,决定一起闯一闯,把所有积蓄几十万都投了进去,创立了炎黄国芯。我们的目标特别明确:就是要啃下电源管理芯片这块“硬骨头”,让中国高端制造有自己的“心脏”。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确实有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冲劲,但这份初心,直到现在都没动摇过。

行业洞察与机会判断

Q:你如何看待你所处的行业?这个行业的核心问题或痛点是什么?

我所处的电源管理芯片行业,其实是电子信息系统的“基石”——不管是航天装备、汽车电子,还是工业设备,都离不开它。但在我们创业初期,这个行业的痛点太突出了。

首先是技术和供应链“双依赖”。尤其是高可靠领域,比如宇航级芯片,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像美国TI、ADI这些企业几乎占据了全部市场。我们调研时发现,一款抗辐照DC/DC芯片,国外不仅禁运,就算通过灰色渠道买到,一颗就要几万元,而且交货周期还特别长,完全没法保障国家重大项目的需求。

其次是市场对国产芯片的不信任。那时候国内企业没意识到“自主可控”的重要性,觉得国产芯片“不靠谱”,宁愿花高价买进口的,也不愿意给国产芯片试错的机会。我们刚开始跑客户时,经常被直接拒绝,对方说“我们不敢用,出了问题谁负责?”

但痛点背后,其实就是巨大的机会。我当时判断,国产化是必然趋势——国家要发展高端制造、保障国防安全,不可能一直依赖进口。尤其是航天、军工这些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领域,对自主可控芯片的需求只会越来越迫切。而且随着新能源、汽车电子等行业的发展,民用领域对高性能电源管理芯片的需求也在增长。所以我们坚定地把“高可靠领域国产替代”作为切入点,先啃最难的“硬骨头”,再逐步向民用领域延伸。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是对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客户主动来找我们合作,国产芯片的认可度正在快速提升。

产品与技术

Q:产品与技术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关键的技术挑战?是如何解决的?未来3-5年内你的产品技术将会如何演进?

在产品开发上,我们遇到的第一个大挑战,就是对标TI的宇航级抗辐照DC/DC芯片。这款芯片是航天五院用量极大的产品,但十多年都没实现国产化,技术壁垒特别高。

首先是抗辐照性能。太空环境中的辐射会导致芯片失效,所以要求芯片的总电离剂量(TID)和单粒子效应(SEE)必须达到极高标准。我们团队平均有15年行业经验,但面对这个难题,还是走了很多弯路。一开始按照传统方案设计,样品测试时抗辐照性能总是不达标,前前后后改了十几次方案,浪费了大半年时间。后来我们换了思路,联合中科院的研究所,从芯片材料、工艺到电路设计重新优化,甚至自己搭建了模拟太空辐射的测试环境,一点点调试参数。

其次是可靠性验证。宇航芯片的可靠性要求是“零故障”,所以需要经过极端温度、振动、冲击等几十项测试。有一次,芯片在-55℃的低温测试中出现了性能波动,我们团队连续一周泡在实验室,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逐个排查电路模块,最后发现是某个电容的低温特性不达标,换成定制电容后才解决问题。

就这样反复试验、优化,我们花了整整三年才攻克这个难题。当芯片通过专家认证,实现量产时,我在办公室坐了两个多小时,那种激动真的无以言表——不仅是因为产品成了,更因为我们打破了国外垄断,把价格从几万元降到了4000元一颗,还让性能比TI的同款产品更优。

至于未来3-5年的技术演进,我们有两个核心方向:一是提升芯片性能,比如进一步降低超低噪声LDO芯片的噪声值(目前已经做到1.0μV,未来争取突破0.8μV),满足雷达、高精度装备等更高要求的场景;二是场景化定制。针对人工智能、智能驾驶、新能源等领域的需求,开发适配的电源管理芯片。比如在智能驾驶场景中,芯片需要同时满足高可靠性和低功耗,还要能适应车载环境的高温、振动,我们已经在和车企合作,开发专门的车载电源管理芯片,让技术更贴近实际应用。

11D86

图为郭虎在全球创业者项目课程上

竞争与差异化

Q:你认为你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是如何找到差异化的切入点?

我们的核心优势,总结起来就是“专注”和“协同”。

首先是专注高可靠领域,建立技术壁垒。很多芯片企业会选择从民用领域切入,因为技术门槛低、市场规模大,但我们一开始就聚焦宇航、军工这些高可靠领域。这个领域的技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认证严格,很多企业不愿意做,但一旦做出来,就会形成很强的技术壁垒。比如我们的抗辐照芯片,通过了航天领域的严格认证,成为航天五院、中国电科的合格供方,这种认证资质不是短时间内能复制的。而且我们在这个领域积累了几十项专利,形成了完整的产品体系,目前已经有十余款产品可批量供货,二十款产品在研,在国内高可靠电源管理芯片领域,我们的产品体系是最全面的之一。

其次是差异化切入点“军转民”实现技术下沉。我们先在军工、宇航领域验证技术可靠性,再把这些技术下沉到民用领域。比如我们把宇航级芯片的高可靠性技术,应用到汽车电子、工业控制领域,推出的车载电源管理芯片,在抗干扰、耐高温性能上比传统民用芯片更有优势。这种“自上而下”的路径,让我们在民用市场的竞争中,能快速建立信任——客户会觉得“能用于航天的技术,肯定靠谱”。

另外,我们还注重全产业链协作。芯片研发不是“单打独斗”,需要和晶圆厂、封测厂、下游客户深度合作。比如我们和国内顶尖的晶圆厂联合开发定制工艺,解决了部分关键工艺依赖国外的问题;和下游客户提前对接需求,让产品设计更贴合实际应用。这种协作模式,不仅能加快产品研发速度,还能构建起产业链壁垒,让我们在竞争中更有底气。

团队与组织

Q:在团队管理上,你如何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

芯片研发需要高端专业人才,而这类人才本来就稀缺,所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是我们创业以来一直重视的事情。我的思路是“用事业吸引人,用机制留住人,用文化凝聚人”。

首先是用“共同的事业”吸引人才。我们会明确告诉候选人,我们做的不是普通的芯片生意,而是在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是在为国防安全、高端制造做贡献。很多有情怀的技术人才,其实更看重工作的意义。比如我们团队的一位核心工程师,之前在国外企业工作,待遇很高,但听说我们在做宇航级芯片国产替代,主动来找我们,他说“能为国家做些实事,比赚多少钱都有成就感”。

其次是用“有竞争力的机制”留住人才。我一直认为,要让团队分享公司的成长成果。所以我们设立了35%的期权池,只要是核心人才,都有机会获得期权。而且我们不搞“论资排辈”,只要有能力、有贡献,就能获得晋升和奖励。比如有个刚毕业三年的工程师,在超低噪声芯片研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不仅给他涨了薪,还破格提拔他为项目负责人,让他牵头新的研发项目。另外,我们还会为人才提供定制化的成长计划,比如支持他们去北大、中科院等机构深造,参与国家重点项目,让他们在技术上不断进步。

最后是用“务实的文化”凝聚人。我们团队没有太多“虚头巴脑”的规矩,大家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奋斗。遇到问题时,我会和大家一起泡在实验室,一起想办法;项目成功时,我们会一起庆祝,分享喜悦。这种“并肩作战”的氛围,让团队很有凝聚力。创业初期,有段时间资金紧张,很多员工主动提出降薪,说“等公司好转了再补回来”,这份信任让我特别感动。现在公司发展越来越好,但这种务实、团结的文化,我们一直保持着。

融资与资本

Q:你如何看待资本在创业中的作用?你选择投资人的标准是什么?

芯片行业是“重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行业,没有资本的支持,很难走下去。但我一直认为,资本是“助力”,不是“目的”——资本要能帮我们实现技术突破、扩大产能,而不是让我们为了短期利益偏离方向。

在融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早期不被看好”。刚开始找投资时,很多投资人说“芯片研发周期太长,风险太高,我们看不懂”,甚至有人劝我们“不如转做民用芯片,变现快”。但我们没有妥协,而是不断向投资人讲清楚我们的技术优势、市场需求,以及国家对芯片产业的支持。慢慢的,一些认可我们理念的投资人开始关注我们,比如我们的第一轮投资,就是一位懂芯片行业的投资人,他说“你们做的事情有价值,我愿意陪你们长期成长”。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5轮融资,累计获得数亿元投资,同时每年还能从国家及部委获得2000-3000万的经费支持。这些资金,我们全部用在了研发和产能建设上——比如搭建研发实验室、引进测试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没有一分钱用于“炒概念”。

至于选择投资人的标准,我有三个核心要求:一是认同我们的长期价值,不追求短期回报,愿意陪我们走3-5年甚至更久;二是能提供产业资源,比如能帮我们对接晶圆厂、下游客户,或者在技术研发上给我们提供支持;三是尊重团队的决策权,不干涉公司的技术路线和发展战略。我们之前拒绝过一些愿意出高价的投资人,就是因为他们要求短期内上市,这和我们“先把技术做扎实”的理念不符。对我们来说,找投资人就像找“合伙人”,理念一致才能走得远。

创业中的挑战与反思

Q:创业至今,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你是如何克服的?

创业这么多年,遇到的困难太多了,但最大的一次危机,是在研发第一款宇航级芯片的时候。

当时我们预计一年半完成研发,但没想到难度远超预期,快三年了还没成功。资金方面,前期的融资快花完了,工资都快发不出来;团队方面,有成员开始灰心,有人说“国外几十年才做出来的东西,我们别白费功夫了,不如换工作”;股东和客户也开始动摇,有股东提出要撤资,客户甚至准备重新找国外供应商。

那段时间,我压力特别大,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甚至也想过“是不是真的错了”。有一次,我在实验室看着那些没通过测试的芯片,心里特别难受,差点就想放弃了。但转念一想,我们已经投入了这么多,而且国家需要这款芯片,如果我们放弃了,不知道还要等多少年才能有人突破。于是我咬着牙,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补资金缺口,然后召开团队会议,跟大家说“再坚持最后三个月,要是还不行,我认了”。

为了节省时间,我带着核心团队住在公司附近的酒店,每天除了吃饭睡觉,都在实验室;为了稳住客户,我每周往返北京和客户所在地,一次次跟他们沟通研发进展,用真诚打动他们;为了留住团队,我跟大家说“只要公司能活下来,未来的期权我多给大家分”。

就这样坚持了三个多月,我们终于解决了抗辐照性能的关键问题,芯片测试通过了。那一刻,团队所有人都哭了。这次危机让我明白,创业就是“九死一生”,遇到困难时,“韧性”比什么都重要——只要方向是对的,再难也要扛下去。同时我也反思,早期对研发周期的预估太乐观了,后来我们做项目规划时,会留出更多的缓冲时间,也会提前储备资金,避免再出现类似的危机。

未来与行业趋势

Q:你如何看待未来5-10年科技行业的发展趋势?

我认为未来5-10年,是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科技行业“自主可控”和“场景创新”双轮驱动的时期。

从行业趋势来看,有三个方向特别值得关注:一是高可靠领域的国产替代会加速。随着国家对国防安全、重大装备自主可控的重视,宇航、军工等领域对国产芯片的需求会持续增长,而且会从“能用”向“好用”升级,对芯片的性能、可靠性要求更高;二是民用领域的场景化创新会成为主流。比如人工智能、智能驾驶、新能源等领域,会催生出更多定制化的芯片需求,像AI服务器需要高算力电源管理芯片,智能驾驶需要高可靠性车载芯片,这些场景会推动芯片技术向“更精准、更高效”发展;三是产业链协同会更紧密。之前国内芯片产业链“各自为战”,现在大家越来越意识到“抱团取暖”的重要性,从晶圆制造、封测到设计、应用,会形成更完善的产业链生态,这会大大加快国产芯片的发展速度。

对炎黄国芯来说,我们会紧紧抓住这三个趋势:首先,在高可靠领域继续深耕,未来3-5年实现20-30款产品的国产替代,让中国在高可靠电源管理芯片领域和世界先进国家拉平;其次,加快“军转民”步伐,把宇航级技术应用到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民用领域,打破英飞凌、恩智浦等国外厂商的垄断;最后,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甚至计划未来建立自主的工艺线,从“芯片设计”向“设计+工艺”延伸,努力成为全球最好的高端电源管理芯片供应商。

分享一下你与GELP的故事

Q:分享一下你在GELP课程中最大的收获和感受?

我有幸参加了全球创业者项目海淀区“薪火共燃”计划,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是“充电”也是“开窍”,它使我提升了认知,课程非常专业,让我学会了从更宏观的角度看问题,还有就是和同学们的交流,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做AI的、做生物医药的,大家分享创业中的经验和教训,让我看到了不同行业的创新模式。比如有位做AI的同学跟我聊“场景化创新”,让我意识到未来芯片不能只做“通用型”,要针对具体场景做定制,这也影响了我们后来的技术路线。

GELP最大的收获,可能不是学到了多少具体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开阔了我的格局,让我找到了“持续成长的方法论”——永远保持学习的心态,多和优秀的人交流,从不同领域吸收经验,这样才能在快速变化的行业中不被淘汰。

1DC7F

图为郭虎作为班级体育委员组织同学们篮球联赛

个人成长与价值观

Q:你对未来想要投身科技创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作为一名从校园创业走过来的创业者,我深知年轻创业者的不易,也想分享四点自己的感悟:

第一,一定要选“有价值”的方向,而不是“容易做”的方向。年轻创业者容易被短期利益吸引,比如选择做“变现快”的项目,但这样的项目往往缺乏长期竞争力。我建议大家多关注国家需求、行业痛点,比如现在的芯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虽然难度大、周期长,但只要做出来,就能创造真正的价值,也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就像我们选择做高可靠芯片,一开始很难,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资源向我们倾斜,这就是“做有价值的事”的回报。

第二,要“韧性”十足,不怕失败,但要从失败中学习。创业路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一定会遇到资金短缺、团队矛盾、技术瓶颈等问题。我见过很多年轻创业者,遇到一点挫折就放弃了,其实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比如我们研发第一款芯片时,失败了很多次,但每次失败后,我们都会总结原因,优化方案,最后才成功。所以大家遇到困难时,别轻易放弃,多问自己“为什么会失败?下次怎么改进?”,这样才能越挫越勇。

第三,要学会“组队”,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干。创业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有一群价值观一致、各有所长的人一起努力。我刚开始创业时,合伙人后来因为理念不合离开了,那段时间特别难。后来我在组建团队时,特别看重“价值观契合”——不仅要看对方的专业能力,还要看他是否认同公司的使命、是否有长期奋斗的决心。同时,要愿意和团队分享利益,比如我们设立35%的期权池,就是想让大家觉得“公司是自己的”,这样才能凝聚人心。

第四,要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创业是一个“不断遇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无论是技术、管理还是市场,都需要不断学习。我现在每天都会花1-2小时看行业报告、学习新技术,也会经常和行业专家交流。年轻创业者精力充沛,更要利用好时间,多学、多思、多实践,让自己的能力跟上公司发展的速度。

最后,我想告诉年轻创业者:中国现在正处于科技发展的好时代,有国家的支持、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只要你们有初心、有韧性、肯学习,就一定能做出一番成绩。别怕困难,大胆去闯,因为未来属于敢想敢干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