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在“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多项政策支持下,我国并购重组市场进入活跃期,“2025年并购重组交易值得期待”。但并购成功率低、影响因素多、交易复杂,可谓“知易行难”。
4月10日,由清华五道口全球创业者项目主办、高榕创投作为活动支持单位的全球创业者之约第21期闭门沙龙成功举办。知名并购专家、华泰联合证券董事总经理/并购业务负责人劳志明(网名劳阿毛),结合一线实践经验,和现场超50位创业者、投资人系统分享了当下并购市场情况、并购底层逻辑以及实操要点。
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助理、全球创业者项目运营负责人刘健在致辞中指出,“并购六条”新政的出台,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2025年将是并购重组的关键一年。高榕创投董事总经理辛旺表示,作为长期关注产业创新的投资机构,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闭门交流,帮助创业者更深入地理解并购逻辑,在产业整合大潮中抢占先机。"

图为刘健

图为辛旺
劳志明指出,如果把IPO比作拍电影,要反复拍摄和剪辑,最后成功上映;那么并购就是一台没有彩排机会的舞台剧。也因此,并购需要“战略上果敢,策略上耐心”,最终真正实现并购整合的战略价值。
劳志明专注A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25年,主持过数十余起上市公司收购及重大重组,著有《劳阿毛并购新说》《假装有趣》等畅销书。

图为劳志明
以下摘录了劳志明的部分分享要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 并购的本质和意义
不同视角看并购,关注点不一样。监管关注并购能否活跃市场;投资人关注通过并购实现退出;买方关注能否通过并购实现规模扩大、外延扩张;卖方关注能不能有一个好的价格;中介投行希望把交易促成。
回归本质,并购的意义是什么?
实际上今天世界上的大企业并非都是内生成长起来的,基本上会进行外延式扩展,通过并购形成资源和平台汇聚。所以我们经常说世界500强企业的成长,基本是一部并购史。
此外,小企业一路成长为大企业概率有多大?企业发展不同阶段,对于实控人和管理团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从小企业创业、最终把公司带到巨头地位的企业家非常稀缺。通过并购,能够以接力棒的形式让企业在实现从0到1之后,进一步完成产业化、资本运作、全球资源整合的跨越。
并购知易行难,试错成本高
在实践中,并购成功率低、难度大,有哪些原因?
第一,对于企业来说,并购是一个低频行为,很多企业家在整个创业历程中可能也没有经历过。并购既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试错成本又特别高,很多企业家也不擅长。
第二,影响并购的因素太多。一方面,很多时候影响因素不完全客观,很多时候是主观预期。此外,对于交易的判断是需要过程的,往往要经过一系列谈判才能够积累对交易边界的认知。
第三,并购不仅要解决静态时点下的问题,还要应对交易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比如二级市场波动或者政策变化。
假设交易成功,后续整合阶段协同优势能否落地,还会面临诸多挑战。也因此,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企业都在做并购,但是能够持续并购、成长为巨头的企业凤毛麟角。“500强企业是并购的产物,但是并不意味着企业只要持续并购都能成为500强。”
并购是战略导向而非机会导向
我们经常说“买要谨慎、卖要坚决”。从对标的公司的信息掌握来说,买家其实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存在信息盲点;而且要看很多乐观假设后续能否落地。
因此,从买家的角度,对于并购的战略逻辑一定要深思熟虑,明确并购是战略导向而非机会导向的行动。
到底买什么样的企业,要用采购的逻辑来选标的,比如说什么样的标准、什么样的价格区间,最终要实现什么样的目的、最后价格怎么定;但是实践过程中间有企业是用逛街的模式,看到打折、立马就买了,这样大概率不会有理想的结果。
所谓卖要坚决,当卖方下决心要卖企业,就不要考虑在市场平均交易的行情之上去达成交易,否则可能会为了理论上的一点利益而错失最佳卖出时机。
识别和筛选真正的交易机会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市场上有许多潜在的并购标的,但真正能够落地的少之又少。在交易识别阶段,就必须对标的做充分的判断;绝非泛泛地说利润3000万、新兴行业标的,欲寻求上市公司来并购,就可以立刻找到合适的买家。
今天怎样的并购标的有机会?可能要同时满足一些要素,例如产业整合匹配度特别高,符合商业逻辑和监管逻辑,能够支撑二级市场股价等等。
也因此,在筛选交易机会前,我们必须直接与企业实控人沟通,评估交易意图、企业基本面和财务情况,以及看交易条件是否真正理性,后续再做买方资源的针对性匹配。
并购驱动力:上市求入门,并购求发展
目前市场上并购的意愿和诉求具有普遍性,无论买家还是卖家都比较丰富。
其中,A股小市值公司的转型是并购的第一需求。
目前A股5000家上市公司,市值低于30亿的接近1500家,多为所在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这批上市公司,需要通过产业并购延伸其业务链,打开业绩增长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目前这批公司关注芯片、半导体、AI等硬科技属性、成长性强的标的,这也是目前监管所鼓励的方向。
并购从套利逻辑回归到价值判断逻辑
2015年左右,中国并购交易火热,彼时并购的证券套利逻辑凸显,而且并购往往带来股价的正向反馈。
不过今天在经历过完整的并购周期之后,并购的两面性和问题开始显现。大家已经看到了硬币的另一面,非理性狂热在减退。比如预期盈利和整合问题暴露,商誉减值对收购方财务指标带来负面影响;二级市场越来越理性,“并购必涨”的神话不再;监管也趋于完善。
并购最终还是要从套利逻辑回归到真正的整合和价值判断逻辑。
并购交易:立体思维,全要素博弈
并购方案是一个多维度、高维度的平衡,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方案设计要平衡兼顾各方的利益,包括监管、买家、卖家等等,也包括对买卖双方的预期管理。
因此,并购交易架构是多层次、立体化的,价格仅仅是其中一个要素,要根据自身对于支付方式(如现金、发股、定向可转债等)、股价锁定期限、业绩承诺等条件的需求,综合确定方案进行博弈。
估值定价符合逻辑
并购的估值一定要符合逻辑,例如建立在盈利指标基础上。而且要价一定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否则它会形成一种逆向的筛选,将真正理性的、乐观的买家排除在外。
在此基础上,买卖双方的交易地位决定了能否谈出溢价,而非取决于谈判能力。“追着买的,一定能谈出溢价;追着卖的,大概率不好谈。”
卖方如果有不同的财务投资人,可以设计差异化定价。当然差异化定价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实控人有足够多的股比。
并购谈判:战略果敢,策略耐心
“只有买对,没有买贵”,并购最重要的不是交易条件的测试,而是决策到底是不是正确的。所以谈判过程我们强调“战略上要果敢,策略上要耐心”。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交易条件细节上放弃博弈。因为如果放弃博弈,交易可能会不稳。即使绝对要买的东西也得砍价,因为这是通往交易成功的一个必备条件。
1)并购里有博弈,但千万别简单理解为零和博弈。不要沉迷于虚幻的交易优势,而应将实质的优势作为底牌。在谈判过程中可以占据主导,但是最好给对方留一线,“不能自己必须吃肉,对方只能喝汤”。
2)价格没有想象那么重要,交易双方只要坐在谈判桌上,基本上交易价格已经有了交集,不要过分关注价格而忘记战略。
最好的交易可能是眼看就要谈崩、最后成功了,不要怕交易谈的过程痛苦,越痛苦交易其实越稳定。
整合是并购决策的前提
上市公司并购流程包括战略形成、达成交易、交易执行和整合实施几个阶段。我们始终认为,并购业务的主战场在交易和整合,而非执行。
谈及整合,首先要明确整合是并购决策的前提,而不是买了再说。其次,整合不仅仅是方案落地之后的事,而是方案设计里就应该考虑,甚至在过渡期间就应该考虑,包括团队组建、核心团队、后续治理、管控激励等等。
并购市场新的系统性机会已经打开,而并购是产业整合和价值创造驱动下的战略行动。随着行业对并购有更多理性的认知,期待看到并购春天真正到来。本次全球创业者之约沙龙为参会者提供了交流平台,多位参会者表示,通过此次活动不仅系统了解了并购市场的最新动态,更收获了可落地的实操建议,为未来的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